林端著作目錄

林 端著作目錄

 

(一般性的報紙散文、時事評論、專欄與書評除外)

 

  • 期刊論文:

 

1988年:

 

  1. <法律人類學簡介>(上)(下),《中國論壇》第298期,第72-78頁;第299期,第62-68頁。
  1. <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文化–一個社會學的試探>,《中國論壇》第316期,第68-75頁。

1990年:

  1. <儒家文化對韋伯學說的繼受–記「韋伯與中國的現代化」研討會>,《中國論壇》改版月刊號第2期,第71-80頁。

1991年:

  1. <儒家倫理與行動理論–與黃光國教授對話>,《當代》第72期,第82-103頁。

1993年:

  1. <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的台灣法治>《法學叢刊》第38卷第2期與第4期,1993年4月、10月出版,第65-75與78-95頁(有評審制度)。

 

  1. <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信實論、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係>,《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2期,1993年6月,第39-71頁(TSSCI刊物)。

1994年:

  1. <依違於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間–以社會學觀點看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當代》第94期,1994年2月,第74-101頁。

1998年:

  1. <韋伯論《行動》與《秩序》–以一九一三年《範疇》一文為出發點>,《台大社會學刊》第26期,第281-321頁(有評審制度,該刊後改為《台灣社會學》,為TSSCI刊物)(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1. <法律與青少年–從法律社會學看新版《少年事件處理法》>,《月旦法學雜誌》40期,第100-110頁。

1999年:

  1. <司法社會學對臺灣司法改革的意義>,《全國律師》第三卷第八期,第1-14頁。(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2002年5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407-439頁)。
  1.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上)>,《社會理論學報》第2卷第2期(第221-265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2000年:

  1. <「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與「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的觀點>,《社會理論學報》第3卷第1期,第31-54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 273-296頁)。
  1. <迎向專業的宗教研究:知識社會學的觀點>,《臺灣宗教學會會訊》第5期,第12-23頁。
  1. <由絢爛歸於平淡—瞿同祖教授訪問記>,《當代》第153期,第86-101頁。(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128-146頁)。

4.<對楊中芳〈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的評論: 社                      會學家的看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2期,第189-                        202頁(有評審制度,TSSCI刊物)。

  1. <「國家制定法」與「民間習慣法」:臺灣「祭祀公業」的歷史社會學分析(I),《法制史研究》第1期,第117-151頁(有評審制度,NSC89-2412-002-01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1年:

  1.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中)>,《社會理論學報》第4 卷第1期,第71-119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解讀《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所帶來的豐富知識: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佛教圖書館館訊》2001年9月號,1-9頁。
  1. <「國家制定法」與「民間習慣法」:臺灣「祭祀公業」的歷史社會學分析(II),《法制史研究》第2期,193-216頁(有評審制度,NSC89-2412-002-031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再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刊於《思與言》39卷第4期,107-128頁(有評審制度,NSC 87-2412-H-002-009補助研究成果之一)(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221-239頁)。

2002年:

  1. <社會福利與人權>,《社區發展季刊》99期,348-355頁。
  1. 〈兩岸法理學之石,可以相互攻錯—參加第二屆「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研討會有感〉,《法令月刊》53卷11期,64-68頁。

2003年:

  1. <韋伯的倫理研究—兼論其二元對立的理念型研究方法>,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1期,169-18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1-2420-H-002-018補助研究成果之一,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1.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下)>,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2期,373-43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解釋學、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係〉(修訂版),《清華法學》第三輯,34-62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亦收於許章潤編,《薩維尼與歷史法學派》,91-129頁(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1. 〈固有法與繼受法-戴炎輝法律史研究的社會學考察〉,《法制史研究》第4期,163-196頁(2003年12月,有評審制度,NSC 92-2412-H-002-001補助研究成果之二(亦收於黃源盛編,《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59-91頁(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4年7月))亦刊於《清華法學》第五輯,160-186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2005年1月)。

2004年:

  1. 〈寫書、讀書與評書—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8期,第6-12頁。
  1. 〈中西法律文化的對比—韋伯與滋賀秀三的比較〉,《法制與社會發展》第10卷6期,26-40頁(2004年11月,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出版,有評審制度,CSSCI刊物);亦刊於《美中法學評論》第1卷第1期,155-174頁(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1. 〈信仰、知識與生活〉,《香光莊嚴》第80期,第14-33頁。

2005年:

  1. <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清華法治論衡》第五卷,94年1月,第107-144頁(NSC 91 -2412 -H -002 -006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對《韋伯研究典範》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 卷第1期,149-161頁(2005年春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手機與台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卷第2期,387-410頁(2005年秋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2006年:

  1. 〈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發表於《清華法學》第八輯,265-279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涂爾幹論孟德斯鳩與盧梭〉,發表於《清華法學》第九輯,357-37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3.〈儒家學說的「角色理論」〉,發表於《清華法治論                               衡》第七輯,125-14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                          有評審制度,NSC 92-2420 -H -002 -003補助研究成果                          之一)。

4.〈從「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的自我與他人〉,將發表                          於《清華法治論衡》第八輯,223-231頁(北京清華大                          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5.〈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卡迪審判」或「第三領域」?—                       韋伯與黃宗智的比較〉,將發表於《中西法律傳統》第                         五輯(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                          度,2006年底出版,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                        究成果之一)。

6.〈對《宗教文化導論》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                           報》第9卷第1期,169-17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                            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2007年:

  1. 〈「立法者」或「詮釋者」:法律人類學家的研究倫理及其他〉,將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10卷第1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B)研討會論文:

 

1993年:

 

  1. <清末民初的法律繼受問題–韋伯社會學觀點的嘗試>,台大法學院主辦「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及兩岸法制之發展」研討會論文,1992年9月;後收入《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書中,1993年6月台大法學院出版,第67-104頁。

1995年:

 

  1. <異中有同--韋伯與涂爾幹社會理論的幾點比較>,「中國社會學社」二十

屆年會論文,1995年12月。

 

1996年:

  1. “Diao-Yü-Tai Crisi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A Sociologial Analysis”(釣魚台危機在台灣與香港–社會學式的分析),「東亞與東南亞處境–經濟成長與民主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南韓漢城市:「漢陽大學」與「勞曼基金會」合辦)。

1997年:

  1. <華人的法律意識:以臺灣《調解制度》的現代意義為例>,「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1997年5月31日,中研院民族所與台大心理系主辦。

1999年:

  1. <讀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學家的觀察>,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法律史研究室」研討會,1999年1月7日。
  1. <韋伯論《行動》與《秩序》–一九二零年《基本概念》裡的觀點>,發表於「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等主辦), 1999年5月8日(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1. <韋伯論《儒家倫理》–韋伯比較宗教社會學的批判>,發表於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跨世紀的中國哲學:總結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等主辦),1999年7月27日(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166-182頁)(增修後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1. <評Philip C.C. Huang(黃宗智), Civil Justice in China–

                       Representation and Pratice in the Qing(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96)>,「中研院史語所                         法律史研究室」研討會,1999年7月28日。

2000年

  1. <臺灣宗教社會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知識社會學的考察>,「臺灣宗教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6月18日。

2.<「情理法」或「法理情」:中西不同法律文化對比下                         的廿一世紀法治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                         激盪」學術研討會,喜馬拉雅基金會,10月27日。

  1. <情、理、法:臺灣「調解委員」的法律意識>,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學學術研討會,12月8日(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387-406頁)。

2001年:

  1. <民間司法改革力量的興起與法律人階層的自我反思:法律社會學與知識社會學的考察>,民間司改會論壇,2001年10月13日(亦將收入葛洪義與孫笑俠編,《法律共同體》一書中,2005年中出版)。
  1. 〈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臺灣「祭祀公業」管理人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社2001年會論文,2001年11月3日(NSC 90-2412-002-007-SSS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2年:

  1. 〈三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由儒家與社會學的「關係主義」看兩岸關係中的民間能動主體〉,「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香港專上院校聯合教學中心與景嶺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2年6月28-29日)(亦收入《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書中,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19-233頁)。
  1. 〈漢民族的,還是日耳曼族的法律?—「公同共有」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2年12月(NSC 91-2412-H-002-006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3年:

  1. 〈固有法與繼受法-大理院「共有」判例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會2003年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3年11月29日(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4年:

1.〈在台灣看全球化下的「韋伯與中國」:知識社會學的                          考察〉,「韋伯、儒家倫理與東亞文明」研討會,國立                         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5月21-22日。

  1. 〈固有法與繼受法:「公同共有」的社會學考察〉,第五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主辦,2004年9月19-20日,(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三)。
  1. 〈光明與黑暗之間:台灣社會心靈在轉點上〉,「會診台灣心靈」研討會,靈鷲山佛教教團主辦,2004年12月15日。

(C)專書及專書論文:

1988年:

  1. Der Soziologische Rechtsbegriff Max Webers–Eine Analyse aus rechtsethnologischer Sicht,Magisterarbeit der Universität Göttingen(《韋伯的社會學法律概念–法律民族學的分析》,德國哥廷根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1994年:

  1. 《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內收論文八篇,1994年1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共252頁。(初版)

1997年:

  1. Konfuzianische Ethik und Legitimation der Herrschaft im alten China Ein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vergleichenden Soziologie Max Webers Berlin:Duncker & Humbolt, 1997.《古代中國儒家倫理與支配的正當化–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德國柏林著名的Ducker & Humbolt出版社(出過Weber, Simmel, Luhmann等人的作品)出版,收入其重要的「社會學叢書」第六十四冊(Soziologische Schriften 64),這是臺灣社會學者在德國第一次出版專書。此書出版後,在德語世界廣獲好評,已有近十篇書評與介紹,主要見1998年4月, 由Josef Langer執筆的書評,發表於最著名的德國《社會學評論》(Soziologische Revue, 21: 219-222)(德語區最重要的社會學評論雜誌),他強調這是「深具原創力的作品,而其原創力主要是以非西方人的觀點對韋伯的觀點提出批判….」。其它的書評與介紹如下: Osteuropa Recht (Thomas Strack執筆,1/1999, pp. 66-67,他強調作者的論證深具說服力), Abstracts in Germany Anthropology 25(1997, p. 37), Zeitschrift für Politikwissenschaft (Michael Dreyer執筆,2/1998), Bibliographie de la Philosophie(1373, 3-4/1997), Österreichische Forschungsstiftung für Entwicklungshilfe(30/1997), Ethica 5(1997, p. 329), Monumenta Sinica (Zbigniew Wesolwski執筆,1999, p. 545,他強調本書對比較社會學與漢學的貢獻),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6/2( Helwig Schmidt-Glintzer 執筆,1999,  471-473,他強調本書對韋伯的中國研究的反省的意義) Archive für Rechts- und Sozialphilosophie(Vorsten Budde執筆,2000, 148-150,這是國際最重要的法哲學與社會哲學的刊物,他強調本書對東亞與歐洲之間,跨文化的理解的重大貢獻)等。

2002年:

  1. <《社會分工論》導讀>,收入:涂爾幹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2年2月,V-XXIX頁)。

2.《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共收                           16篇文章,437頁,篇幅為初版之一倍)。

  1. <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入黃俊傑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91年9月,89-131頁),(亦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387-406頁)。
  1. <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收入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10月),第十一章,345-382頁(亦刊於《清華法治論衡》第五卷,2005年1月,第107-144頁)。

2003年:

  1. 〈由儒家與社會學的「關係主義」看兩岸關係中的民間能動主體〉(三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亦收入《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書中,香港中文大學92年出版(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                          北:三民,2003年10月(本書有關台灣祭祀公業部分                            的內容,為NSC90-2412-002-007-SSS補助研究成果之                         二)。本書頗獲好評,出版過程中,在三民書局先送評                         審,再送「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過嚴謹評審制                         度,2004年10月獲得該中心獎助出版經費,為社會學界                       第二本受到此一獎助的專書。此外,目前已有兩個                                   TSSCI刊物撰寫書評,一個是《台灣社會學》第7期(陳                      介玄執筆,2004年6月,212-215頁,他強調本書對韋伯                       法律社會學與中國法學研究的貢獻),另一個是《中研                         院近史所集刊》43期(趙樹剛執筆,2004年3月,229-                         236頁,他強調本書為華文世界擴充韋伯對中西法律制                          度的認識,同時也以社會學的角度,擴展中國法律史的                          研究方向);另有一篇英文書評,發表於H-Asia                                         Network(最重要的亞洲研究網路期刊http://h-                                           net.msu.edu/~asia/)2004年6月18日,Ming-te Pan執                          筆,約 5000英文字,他強調The present book lays the                          ground work for further studies of many-valued-logic in                        Chinese legal tradition…. this volume poin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and                                 Chinese legal history);大陸CSSCI刊物《法制與社會發                         展》2006年第2期也有一篇書評(尤陳俊執筆,2006年                       3月,154-160頁,他強調在韋伯成書八十多年後,總算                       有位華人社會學家超越對韋伯的敬畏,出來全面地批判                         韋伯關於中國傳統法律的論斷);本書亦經評審獲得陸                        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將在2007年中由北京「中國                        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2004年:

  1. 〈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於:釋了意策劃,魏澤民主編,《覺醒的力量》(台北:宗博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73-209頁。

2005年:

  1. 〈導讀:伊里亞斯和他的莫札特〉,收於Norbert Elias著,呂愛華譯:《莫札特—一個天才的社會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第3-43頁。

2006年:

1. 〈憲法與宗教: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主                          編,《部門憲法》之中,667-702頁(台北:元照出版                          社出版)。

 

  1. 〈當代台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四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收於中研院中國文哲所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一書中,(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將於2007年出版)。
  1. 〈法律社會學的定位問題:Max Weber與Hans Kelsen的比較〉,收於台灣法理學會等主編,《法律的分析與解釋:楊日然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之中,281-307頁(台北:元照出版社出版)(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4.〈台灣「宗教研究」的專業化與多元化:知識社會學的                          考察〉,收於宗博出版社主編,《台灣宗教研究年鑑:                          2004年》,305-323頁。

 

2007年:

1.《韋伯、法律與倫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正編輯                        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內收論文十多篇。

(D)翻譯與其他:

1982年:

  1. 翻譯考舍的《由文學來了解社會學》(Coser, Lewis (eds.) Sociology Through Literature, 1963,Englewood Cliffs, N.J)的各章導讀,刊登於《文藝月刊》152-155期。

2000-2007年:

  1. 翻譯韋伯權威施路赫特的《西方理性主義的發展-韋伯發展史的分析》一書(Schluchter, Wolfgang 1998: Die Entstehung des modernen Rationalismus– Eine Analyse von Max Webers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s Okzidents, Frankfurt/M.: Suhrkamp),(聯經出版公司,預定2007年出版)。

2002-2007年:

在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補助下,開始以兩年時間翻                         譯韋伯的《音樂社會學》(以德文本為準,並以英譯與                        日譯交互參照,目前已校訂出英譯本甚多的錯誤)。

2003年:

  1. 與阮新邦共同主編,《解讀溝通行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附錄:

以下為《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                               判》的英文書評,發表於H-Asia Network (最重要的亞                         洲研究網路期刊http://h-net.msu.edu/~asia/, 2004年6                         月17日),由目前擔任美國紐約大學(SUNY)的                                     Oswego分校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的 Ming-te Pan(潘敏                        德)執筆):

學術著作目錄                           2007/03/01

  • 期刊論文:

91年:

 

  1. <社會福利與人權>,《社區發展季刊》99期,348-355頁。

 

  1. 〈兩岸法理學之石,可以相互攻錯—參加第二屆「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研討會有感〉,《法令月刊》53卷11期,64-68頁。

 

92年:

 

  1. <韋伯的倫理研究—兼論其二元對立的理念型研究方法>,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1期,169-18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1-2420-H-002-018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下)>,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2期,373-43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解釋學、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係〉(修訂版),《清華法學》第三輯,34-62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亦收於許章潤編,《薩維尼與歷史法學派》,91-129頁(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1. 〈固有法與繼受法-戴炎輝法律史研究的社會學考察〉,《法制史研究》第4期,163-196頁(2003年12月,有評審制度,NSC 92-2412-H-002-001補助研究成果之二(亦收於黃源盛編,《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59-91頁(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4年7月))亦刊於《清華法學》第五輯,160-186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2005年1月)。

 

93年:

 

  1. 〈寫書、讀書與評書—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8期,第6-12頁。

 

  1. 〈中西法律文化的對比—韋伯與滋賀秀三的比較〉,《法制與社會發展》第10卷6期,26-40頁(2004年11月,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出版,有評審制度,CSSCI刊物);亦刊於《美中法學評論》第1卷第1期,155-174頁。

 

  1. 〈信仰、知識與生活〉,《香光莊嚴》第80期,第14-33頁。

 

94年:

 

  1. <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清華法治論衡》第五卷,94年1月,第107-144頁(NSC 91 -2412 -H -002 -006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對《韋伯研究典範》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 卷第1期,149-161頁(2005年春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手機與台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卷第2期,387-410頁(2005年秋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95年:

 

  1. 〈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發表於《清華法學》第八輯,265-279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涂爾幹論孟德斯鳩與盧梭〉,發表於《清華法學》第九輯,357-37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3.〈儒家學說的「角色理論」〉,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七輯,125-14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2-2420 -H -002 -003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4.〈從「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的自我與他人〉,將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八輯,223-231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5.〈對《宗教文化導論》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9卷第1期,169-17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96年:

 

1.〈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卡迪審判」或「第三領域」?—韋伯與黃宗智的比較〉,將發表於《中西法律傳統》第六輯(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2006年底出版,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立法者」或「詮釋者」:法律人類學家的研究倫理及其他〉,將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10卷第1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B)研討會論文:

 

91年:

 

  1. 〈三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由儒家與社會學的「關係主義」看兩岸關係中的民間能動主體〉,「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香港專上院校聯合教學中心與景嶺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2年6月28-29日)(亦收入《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書中,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19-233頁)。

 

  1. 〈漢民族的,還是日耳曼族的法律?—「公同共有」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2年12月(NSC 91-2412-H-002-006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92年:

 

  1. 〈固有法與繼受法-大理院「共有」判例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會2003年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3年11月29日(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93年:

 

1.〈在台灣看全球化下的「韋伯與中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韋伯、儒家倫理與東亞文明」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5月21-22日。

 

  1. 〈固有法與繼受法:「公同共有」的社會學考察〉,第五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主辦,2004年9月19-20日,(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三)。

 

  1. 〈光明與黑暗之間:台灣社會心靈在轉點上〉,「會診台灣心靈」研討會,靈鷲山佛教教團主辦,2004年12月15日。

 

(C)專書及專書論文:

 

91年:

 

  1. <《社會分工論》導讀>,收入:涂爾幹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2年2月,V-XXIX頁)。

2.《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共收                           16篇文章,437頁,篇幅為初版之一倍)。

  1. <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入黃俊傑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91年9月,89-131頁),(亦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387-406頁)。
  1. <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收入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10月),第十一章,345-382頁(亦刊於《清華法治論衡》第五卷,2005年1月,第107-144頁)。

92年:

 

  1. 〈由儒家與社會學的「關係主義」看兩岸關係中的民間能動主體〉(三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亦收入《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書中,香港中文大學92年出版(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                         北:三民,2003年10月(本書有關台灣祭祀公業部分                           的內容,為NSC90-2412-002-007-SSS補助研究成果之                         二)。本書頗獲好評,出版過程中,在三民書局先送評                       審,再送「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過嚴謹評審制度,2004年10月獲得該中心獎助出版經費,為社會學界第二本受到此一獎助的專書。此外,目前已有兩個TSSCI刊物撰寫書評,一個是《台灣社會學》第7期(陳介玄執筆,2004年6月,212-215頁,他強調本書對韋伯法律社會學與中國法學研究的貢獻),另一個是《中研院近史所集刊》43期(趙樹剛執筆,2004年3月,229-236頁,他強調本書為華文世界擴充韋伯對中西法律制度的認識,同時也以社會學的角度,擴展中國法律史的研究方向);另有一篇英文書評,發表於H-Asia Network(最重要的亞洲研究網路期刊http://h-net.msu.edu/~asia/)2004年6月18日,Ming-te Pan執筆,約 5000英文字,他強調The present book lays the ground work for further studies of many-valued-logic in Chinese legal tradition…. this volume poin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and Chinese legal history);大陸CSSCI刊物《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2期也有一篇書評(尤陳俊執筆,2006年3月,154-160頁,他強調在韋伯成書八十多年後,總算有位華人社會學家超越對韋伯的敬畏,出來全面地批判韋伯關於中國傳統法律的論斷);本書亦經評審獲得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將在2007年中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93年:

 

  1. 〈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於:釋了意策劃,魏澤民主編,《覺醒的力量》(台北:宗博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73-209頁。

94年:

  1. 〈導讀:伊里亞斯和他的莫札特〉,收於Norbert Elias著,呂愛華譯:《莫札特—一個天才的社會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第3-43頁。

95年:

1 〈憲法與宗教: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之中,667-702頁(台北:元照出版社出版)。

 

  1. 〈當代台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四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收於中研院中國文哲所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一書中,(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將於2007年出版)。

 

  1. 〈法律社會學的定位問題:Max Weber與Hans Kelsen的比較〉,收於台灣法理學會等主編,《法律的分析與解釋:楊日然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之中,281-307頁(台北:元照出版社出版)(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4.〈台灣「宗教研究」的專業化與多元化:知識社會學的考察〉,收於宗博出版社主編,《台灣宗教研究年鑑:2004年》,305-323頁。

 

96年:

 

1.《韋伯、法律與倫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正編輯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內收論文十多篇。

 

(D)翻譯與其他:

 

92年:

 

  1. 與阮新邦共同主編,《解讀溝通行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6年:

 

  1. 翻譯韋伯權威施路赫特的《西方理性主義的發展-韋伯發展史的分析》一書

(Schluchter, Wolfgang 1998: Die Entstehung des modernen Rationalismus– Eine Analyse von Max Webers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s Okzidents, Frankfurt/M.: Suhrkamp),(聯經出版公司,預定2007年出版)。

 

  1. 在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補助下,翻譯韋伯的《音樂社會學》(以德文本為準,並以英譯與日譯交互參照,目前已校訂出英譯本甚多的錯誤)。

 

(E) 最近五年學術獎勵事項

 

91年:     《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經評審獲得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92年-迄今: 應邀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之《社會理論學報》副主編、主編。

 

93年-迄今: 應邀擔任北京大學「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92年: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經評審制度由三民書局出版;並經再次評審,獲得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獎勵補助出版經費,為社會學界第二本獲獎者;此外,已有四篇中英文書評(社會學一篇、法學一篇與歷史學兩篇),頗獲好評。

 

94年:      在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補助之下,暑假在北京大學開設一個月的「宗教社會學」專題講座。

 

95年:      獲選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95年度「連震東先生紀念經社講座」教授。

 

95年: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獲得台灣大學95

年度學書專書獎勵(優良專書獎)。

(C302)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 端

近五年學術著作目錄                           2010/12/08

 

(A)期刊論文:

 

2005年:

 

  1. <台灣的法律與社會>,《清華法治論衡》第五卷,2005年1月,第107-144頁(CSSCI刊物,NSC 91-2412-H-002-006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對《韋伯研究典範》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 卷第1期,149-161頁(2005年春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手機與台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卷第2期,387-410頁(2005年秋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2006年:

 

  1. 〈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發表於《清華法學》第八輯,265-279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1. 〈涂爾幹論孟德斯鳩與盧梭〉,發表於《清華法學》第九輯,357-37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

 

3.〈儒家學說的「角色理論」〉,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七輯,125-148頁(CSSCI,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2-2420 -H -002 -003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4.〈從「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的自我與他人〉,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八輯,223-231頁(CSSCI,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5.〈對《宗教文化導論》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9卷第1期,169-17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6.〈佛教與社會:科際整合的啟示與貢獻〉,《佛教圖書館館訊》第44期,29-39頁。

 

  1. 〈佛教與社會:緬甸與台灣的比較〉,《佛教圖書館館訊》第44期,48-53頁。

 

8.〈社會學家視野中的法與社會〉,《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96-99頁(趙吶整理)。

 

2007年:

 

1.〈「立法者」或「詮釋者」:法律人類學家的研究倫理及其他〉,《社會理論學報》第10卷第1期,1-24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亦收於朱曉陽等編,《法律與人類學:中國讀本》,377-39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

 

2.〈固有法與繼受法:「公同共有」的社會學考察(上)〉, 《判解研究》 第32輯(2007年5月),23-37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出版,CSSCI,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三)。

)。

 

3.〈固有法與繼受法:「公同共有」的社會學考察(下)〉,《判解研究》第33輯(2007年8月),40-59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出版,CSSCI,NSC 92-2412-H-002-001 補助研究成果之三)。

 

4.〈法律社會學的定位問題: Max Weber與Hans Kelsen的比較〉,《現代法學》, 2007年第四期,3-14頁(西南政法大學出版,CSSCI,NSC 92-2420-H-002-003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8年:

 

1.〈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卡迪審判」或「第三領域」?—韋伯與黃宗智的比較〉,發表於《中西法律傳統》第六卷,425-453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NSC 94-2412-H-002-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1. 〈藝術家的創造力:社會學家的看法〉,《社會理論學報》第11卷第2期,135-155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5-2411-H-002-033-MY3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009年:

 

1.〈儒家論修身與悔過〉,《新世紀宗教研究》,第8卷1期,157-164頁。

 

  1. 〈郝大維和安樂哲論中國文化的「內在性」和西方文化的「超越性」 : 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社會理論學報》第12卷第1期,1-41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與黃華彥合著,黃為第一作者)。

 

  1. 〈儒家倫理「脈絡化的普遍主義」:以「仁」為例作說明〉,《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4期,5-8頁。

 

2010年:

 

  1. 〈宗教社會學、社會學理論與台灣的華人社會〉,《社會理論學報》第13卷1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2010年秋季號即將出版)。

 

(B)研討會論文:

 

2008年:

 

  1. “ The New Religious Regulations’ Possible Impact on Folk Religions, NRMs and Ancestor Worships in Taiwan” ,November 6-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Theory in Greater China: Going Beyond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C)專書及專書論文:

 

2005年:

 

1.〈導讀:伊里亞斯和他的莫札特〉,收於Norbert Elias著,呂愛華譯:《莫札特—一個天才的社會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第3-43頁。

 

2006年:

 

1 〈憲法與宗教: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之中,667-702頁(台北:元照出版社出版)。

 

2.〈台灣「宗教研究」的專業化與多元化:知識社會學的考察〉,收於宗博出版社主編,《台灣宗教研究年鑑:2004年》,305-323頁(台北:宗博出版社出版)。

 

2007年:

 

  1. 〈在光明與黑暗間照見心靈〉,收於靈鷲山佛教教團主編《感受台灣心希望》,33-45頁(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2008年:

 

1.〈當代台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四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收於中研院中國文哲所李明輝等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一書, 497-524頁(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2.〈涂爾幹自殺論導讀〉,收於Emile Durkheim著,馮韻文譯,《自殺論》,5-28頁(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9年:

 

  1. 黃華彥、林端合著,《不同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從社會學觀點論牟宗三以及郝大維和安樂哲在中西文化類型學論述上之差異》,(台北:台大政治系「中國學的知識社群」叢書,2009上半年出版)。

 

1.〈台灣新宗教法令對民間宗教、新興宗教與祭祀公業的可能影響〉,收於趙文宗等主編,《大中華法哲學的發展: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香港:圓桌出版社,2010年4月,230-244頁)。

 

  1. 〈固有法與繼受法:「公同共有」的社會學考察〉,收於曾憲義主編:《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國》,第三卷(當代港台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50-279頁)。

 

3.“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A Sociological Study”, in: Tanaka, Noriyuki (ed.),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public Sphere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 Kyoto Gobal CO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4,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 Kyoto University, 2010, pp. 129-148.

 

(即將出版)

 

4.〈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回顧與前瞻〉,收於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編,《近六十年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慶祝許倬雲先生八十壽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即將出版)。

 

  1. 〈現代性、法律與台灣社會〉,收於黃金麟等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第七章,(台北: 群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6.〈信仰、知識與生活:香光尼僧教育與台灣社會〉,收於釋悟因主編,《國際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嘉義:香光出版社,2010年即將出版)。

 

7.《不同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從社會學觀點論牟宗三以及郝大維和安樂哲在中西文化類型學論述上之差異》,(與黃華彥合著,黃為第一作者;台北:台大政治系「中國學的知識社群」叢書,2010下半年即將出版)。

 

8.〈馬克思的人觀〉,收於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楊國樞主編,《華人的人觀與我觀之跨學科及跨文化整合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即將出版)。

 

(D)翻譯與其他:

 

2008-9年:

 

  1. 翻譯韋伯權威施路赫特的《西方理性主義的發展-韋伯發展史的分析》一書

(Schluchter, Wolfgang 1998: Die Entstehung des modernen Rationalismus– Eine Analyse von Max Webers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s Okzidents, Frankfurt/M.: Suhrkamp),(聯經出版公司,預定2009上半年出版)。

 

  1. 在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補助下,翻譯出韋伯的《音樂社會學》(以德文本為準,並以英譯與日譯交互參照,目前已校訂出英譯本甚多的錯誤,目前正定稿中)。

 

(E) 最近五年學術獎勵事項:

 

2002年-迄今: 應邀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之《社會理論學報》副主編、主編。

 

2004年-迄今: 應邀擔任北京大學「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2003年: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經評審制度由三民書局出版;並經再次評審,獲得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獎勵補助出版經費,為社會學界第二本獲獎者;此外,已有四篇中英文書評(社會學一篇、法學一篇與歷史學兩篇),頗獲好評。

 

2005年:      在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補助之下,暑假在北京大學開設一個月的「宗教社會學」專題講座。

 

2006年:      獲選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2006年度「連震東先生紀念經社講座」教授。

 

 

2006年:      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獲得台灣大學2006年度學書專書獎勵(優良專書獎)。

 

2009年:      應邀擔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法律、文化與社會」叢書主編(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朱曉陽共任),該叢書將結合兩岸三地的學者,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增進社會科學與法學的科際整合研究,每年固定出版兩本以上的書。

林 端學術著作: 儒家倫理                          2012/2/17

<依違於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間–以社會學觀點看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

《當代》第94期,1994年2月,第74-101頁。

 

<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文化–一個社會學的試探>,《中國論壇》第316期,

第68-75頁。

 

. <儒家文化對韋伯學說的繼受–記「韋伯與中國的現代化」研討會>,

《中國論壇》改版月刊號第2期,第71-80頁。

 

<儒家倫理與行動理論–與黃光國教授對話>,《當代》第72期,第82-103

頁。

 

<「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與「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社會學與科學

社會學的觀點>,《社會理論學報》第3卷第1期,第31-54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 273-296頁)。

 

<對楊中芳〈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的評論: 社會學家的看法>,

《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2期,第189-202頁(有評審制度,TSSCI刊物)。

 

<韋伯的倫理研究—兼論其二元對立的理念型研究方法>,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6 卷第1期,169-188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1-2420-H-002-018補助研究成果之一,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對《韋伯研究典範》的評論〉,發表於《社會理論學報》第8 卷第1期,149-161頁(2005年春季,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儒家學說的「角色理論」〉,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七輯,125-148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2-2420 -H -002 -003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從「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的自我與他人〉,將發表於《清華法治論衡》第八輯,223-231頁(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出版,有評審制度,NSC 93 -2412 -H -002 -012補助研究成果之一)。

 

<韋伯論《儒家倫理》–韋伯比較宗教社會學的批判>,發表於第十一屆國

際中國哲學會「跨世紀的中國哲學:總結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

治大學哲學系等主辦),1999年7月27日(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166-182頁)(增修後亦將收入《韋伯、法律與倫理》一書中,預計2007年中出版)。

 

 

<「情理法」或「法理情」:中西不同法律文化對比下的廿一世紀法治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學術研討會,喜馬拉雅基金會,10月27日。

 

<情、理、法:臺灣「調解委員」的法律意識>,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學學術研討會,12月8日(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387-406頁)。

 

<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入黃俊傑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91年9月,89-131頁),(亦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387-406頁)。

 

<再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刊於《思與言》39卷第4期,107-128頁(有評審制度,NSC 87-2412-H-002-009補助研究成果之一)(收入《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增訂版,221-239頁)。

 

〈三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由儒家與社會學的「關係主義」看兩岸關係中的民間能動主體〉,「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香港專上院校聯合教學中心與景嶺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2年6月28-29日)(亦收入《全球化下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書中,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19-233頁)。

 

〈當代台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四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收於中研院中國文哲所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一書中,(NSC 92-2420-H-002-003 補助研究成果之一,將於2007年出版)。

 

〈在台灣看全球化下的「韋伯與中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韋伯、儒家倫理與東亞文明」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5月21-22日。

 

〈光明與黑暗之間:台灣社會心靈在轉點上〉,「會診台灣心靈」研討會,靈鷲山佛教教團主辦,2004年12月15日。

 

〈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收於:釋了意策劃,魏澤民主編,《覺醒的力量》(台北:宗博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73-209頁。

 

<先秦儒家「角色理論」的自我與他者>,《社會理論學報》14卷1期,2011年春季版,1-30頁。

 

〈儒家論修身與悔過〉,《新世紀宗教研究》,第8卷1期,157-164頁。

 

〈郝大維和安樂哲論中國文化的「內在性」和西方文化的「超越性」 :  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社會理論學報》第12卷第1期,1-41頁(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出版,有評審制度) (與黃華彥合著,黃為第一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