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後資本主義思想資源的新啟示
當21世紀文化開始重新洗牌的時候,當後資本主義文化正在形成的時候,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浪潮下,孔學似乎是具有了21世紀全球化的意義,不只華人世界感覺到它,在英語世界,也都因此希望了解中國。但中國崛起了,不喜歡看正常中國人的西方人,仍然喜歡看帶瓜皮帽的、抽水煙袋的中國人,這是一個問題?然而儒家思想資源如何給與二十一世紀新啟示,儒家傳統到底能夠提供何種思想資源?21世紀後資本主義社會與文化會將如何?我們能不能講出另外的東西來,如果能夠講出來,這樣的反省才有意義。
作者:根據第3次理、監事聯席會議記錄黃俊傑教授的講話
《儒學電子報》是公益非營利性的電子刊物,編輯人員都是義工,所有刊登、轉載作品不提供稿費。版權、著作權、出版權等歸作者自行處理。
本期目錄:
「儒家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基礎:實然與應然」座談會:
3. 石之瑜:The Chines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sirable or Plausible?
6. 電子報:「儒家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基礎:實然與應 然」座談會紀要
1.黃光國《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
多重哲學典範這個模型,一邊是自我的曼陀羅型,一邊是人與人的體系,這兩個模型一邊可以和中國個各不同歷史時期的儒家對話,看到中國理性化的過程,另一邊也可以看到如同韋伯所說的西歐的理性化。早在儒家和道家解釋易經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開始理性化了,可是韋伯認為學習歐洲才叫理性化。從中國角度看,我們有我們自己的邏輯、自己的道理,用西方的理性化角度看,就不一樣了。全文
2.吳展良:存續危機中重探儒家的根本
愛惜家庭與親人為人類的天性,人人因此才有足夠的動力奮進與修身。然而只愛惜自己的家庭,不足以成立一個合理的社會,必須推此愛家愛親之心於眾人,乃有治國平天下的追求。能愛家人,才有能力真正愛國人與天下人。全文
3.The Chines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sirable or Plausible?
Confucianism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foreign policy for relationality, mutuality, embeddedness, and contextuality, unfailingly making Sinification, historical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an all-directional movement void of teleology. Consequently, China is hardly a distinctive analytical entity, but a cosmology.全文
4.中國古代的儒法之爭
古代中國的儒法之辯,形式上雖以獨尊儒術告終,法家的治理思維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但自然經濟對於實定法的需求本來就不高。民事習慣法和維護皇權的刑法(制定法與案例法),加上少數習法者已足可支撐當時的輔助性的法治。帝國的治理實際上從來沒有缺少制定法和習慣法的工具。全文
5.熊培霖:找回自己文化的根基
從小接觸「儒家思想」、初中讀唐詩宋詞、高中念四書五經、古文觀止、一面又熱烈擁抱西方開放民主的思潮,崇拜其藝術、音樂、文化與時尚。當這兩種文化不斷地衝撞時,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做了一個了不起的選擇──我們堅守自己文化的根基,卻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全文
6.「儒家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基礎:實然與應 然」座談會紀要
在社會結構大體已經現代化,人民雖然接受了西方意義的自由權、平等權、生命權、財產權等概念的教育養成,但大部分的人仍然感受不到實質的公平正義,這是因為實施西方概念的價值理念不夠徹底,還是我們都用了不同於西方的眼睛來理解這些西方概念,若是前者那我們是不是還要學的更像西方,若是後者那我們可能就得要回頭重新面對自己,問一問我們自己,我是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