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裡的「人」,是深深浸潤在深厚時間感與歷史感裡的。中國統治者死了以後就要接受歷史的審判,而不是猶太基督宗教「最後的審判」,中國的統治者都關心自己的歷史定位,時間感特別深厚。不是像海德格講的「人被上帝拋棄到人間」,那種生命的無意義感。
作者:根據黃俊傑院長「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致詞
《儒學電子報》是公益非營利性的電子刊物,編輯人員都是義工,所有刊登、轉載作品不提供稿費。版權、著作權、出版權等歸作者自行處理。
本期目錄:
「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
- 黃俊傑:「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座談會開幕致詞
- 黃光國: 儒家思想研究對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
- 吳展良: 中西文化基本特質的比較觀芻議
- 吳玉山: 在民主與儒家之間
- 石計生: 陰陽倫常:儒家倫理的再結構與道家身體後現代實踐
- 黃源盛: 儒家傳統與刑事法中倫常條款的存與廢
- 編輯部:「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座談會紀要
1. 黃俊傑:「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座談會開幕致詞
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西學的上半身」與「傳統的下半身」之間始終沒有找出一個最好的相處之道。選擇「西學上半身」作為文明的主要內涵,還是選擇「傳統的下半身」、大是大非與人情義理的拿捏,最為文明的主要內涵,這是現代所有華人社會所共同面對的困境。全文
2. 黃光國: 儒家思想研究對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
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學「一種心智,多種心態」的原則(Shweder et al., 1998),建構既能反映人類共同心智(universal mind),又能說明特定文化中人們心態(mentalities in particular cultures)的「含攝文化的理論」(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克服現代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學方法研究文化的難題。全文
3. 吳展良: 中西文化基本特質的比較觀芻議
中國傳統重整體性、啟蒙與現代性重個體性。合則兩美,然不可因合而失真。現代文化的基本運作方式,由啟蒙的理性、分析、原子式思維而來。因如此才易於建立普遍而有效率的運作方式。中國之現代化,亦不得不走上此路。全文
4. 吳玉山: 在民主與儒家之間
在台灣雖然就形式上而言,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自由民主體制,然而這樣的一個體制,就實際運作來看,仍然可以發現傳統儒家滲入了菁英以及民眾的想法和行為當中,…在2013年的「九月政爭」中就可以看到許多傳統政治文化的脈絡。當我和西方學者討論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他們對於許多內容是無法理解,難以想像的,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文化系統,在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到文化對於菁英和大眾所產生的影響。全文
5. 石計生: 陰陽倫常:儒家倫理的再結構與道家身體後現代實踐
人的自由是建立在超越性別的基礎上才能從慾望解放,成為游牧民(normad),而儒家倫理的再結構為道體化的「陰陽倫常」觀,是類似莊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環中」取得,實踐「圓現象」與「橐龠在玄庀」的超越性別的當代身體操練。全文
6. 黃源盛: 儒家傳統與刑事法中倫常條款的存與廢
如果願意承認台灣文化有中華文化成分的話,那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來,到底這種繼受西方這種個人自由權利本位的法思想,怎麼落實到法律的層面?在清末產生一個很大的論爭,叫禮法之爭,也就是禮教派與法理派,新舊之爭。禮教派堅持,要變法修律可以,但儒家思想這一套倫理禮教不能丟;可是變法派認為該丟就要丟,因此在這裡產生極大論爭,全文
7. 編輯部:「儒家倫理與社會科學」座談會紀要
文明的內容不是只有政治與經濟實力,它還包含更多的內容尊嚴、仁愛、人情味與和平共存的價值觀可能更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全文